一、为什么要推动建立
“按效付费”机制?
“成都等地已经在实践‘按效付费’了,其基础是管网相对较好,从而使得污水量相对下降。考虑到污水处理厂的效率比较高,换成按效付费,双方都合适。”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说。
二、厂网分离不利于推进
污水处理厂“按效付费”
此外,“按效付费”要顺利推进还需关注“厂—网—河(湖)”一体化问题。《实施意见》鼓励污水处理标杆厂实施“厂—网—河(湖)”一体化专业化运行维护。
专家认为,如果排水管网不是污水处理厂建的,也不是他们负责的,容易导致责任边界不明晰的问题。厂网分离的情况下,推进污水处理厂按效付费存在不少障碍。厂网一体的话便于考核BOD进水浓度、出水浓度、污染物削减量等。各地可以探索具体的考核方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具备立马推行的条件。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推进厂网一体,预计未来随着一些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合同到期和地方政府决心的增大,能够实施厂网一体的地方会越来越多,实现按照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削减量等因素付费的条件也会更充分。
政策的衔接问题是专家普遍认为的第二个难点问题。
薛涛告诉记者:“除了管网问题,‘按效付费’还面临一个难点,就是和特许经营的BOT模式有所冲突。原来确定的一些污水处理领域的BOT项目总体是按水量结算的,大部分还依据保底水量付费。污水输送是由管网承担的,这和在厂区运行BOT的社会资本没有什么关系。此外,浓度也不是社会资本最关心的事。在一定范围内,进水浓度偏低,可能有利于BOT企业盈利。所以,‘按效付费’的前提是厂网一体化的整体效益推进。对于BOT企业来说,排水管网不在我手里,如果用‘按效付费’约束我,我也有劲使不上。这样在激励机制上就存在偏差。目前,政府并不会把BOT模式的项目都收回来,而且总体而言,BOT项目的运营效率通常比三四线小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效率要高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通盘考虑,坚持因地制宜。”
专家认为,“按效付费”的落地将是一个很长的推进过程,在发达城市尤其是已经厂网一体化的城市可能更好推进一些。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发达城市在当前投融资形势下,相对而言也有动力和财力提前收回特许经营的项目,形成厂网一体化。
提到水价,一位资深专家分享了他在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上的看法。比如,在黄河流域,如果多利用再生水,就可以节约新鲜水资源。这就涉及两种水资源的价格机制问题。
他说:“如果企业能够方便、便宜地得到新鲜的水资源,肯定就不会用再生水。二者有个价格平衡问题。是鼓励先用再生水,再用新鲜水?还是鼓励先用新鲜水,再用再生水?政策会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如果污水处理厂提供了高品质的水,且这些水能够被其他企业回用,那么,污水处理厂是不是应该有更高的收益?但如果污水被处理得很干净,却作为普通景观水用了,水价自然就低,没有太大收益,污水处理厂自然也要控制其综合成本。因此,如果分质使用、梯级使用再生水,并带来相应的回报,污水处理企业就会更有动力去提供高品质的水。”
因此,专家表示,未来还有很多政策缺口,需要一一解决。